开篇之前,请大家对Facebook广告的层次结构有个最基础的认知:广告系列(Ads Campaign)- 广告组(Ads Set)- 广告(Ads) 三层树状结构。
广告系列
广告系列就是你的广告目标,比如,在仿牌跨境电商独立站中,我们一般会选择“销量”作为自己的广告目标,
广告组
广告组就是你的广告设置,比如:预算、受众、兴趣便签、事件等,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,会直接影响到投放效果,如下:
单日预算,
受众设定,
兴趣标签设定,
还有版位设定、事件等,篇幅有限,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详细讲解了,后面,我抽空给参加计划的同学们直播一次更加细致的演示展示。
广告
广告层面即为素材了,包括标题、描述、图片、视频、像素嵌入、落地页等,
这里,就不再对如何制作和选取素材、如何创建像素、如何制作斗篷落地页做详细讲解了。
以上的内容就是Facebook广告层次的简单介绍了。
在实际的投流工作中,我一般采用1:1:N或者1:N:1的打法组织我的广告结构,非常好理解,前者适用于用相同的人群去跑不同的素材,前期会重点监控CTR指标;后者适用于用相同的素材去跑不同的人群,前期重点会监控CPM指标。
横向对比法
层次结构和投放思路清晰之后,我们开始组织素材,一般采用通用命名标注法进行区分和管理,比如,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提及到的A/B组合测试思路,
形成了类似“美国东部-Facebook版位-偏核心词(A组)-图片-各种素材TAG”、“美国西部-INS版位-偏长尾词(B组)-视频-各种素材TAG”这类的命名结构。
请注意:这里的“素材TAG”应该能够严格区分出不同组素材下的不同点,而且,这些不同点有可能影响到广告转化,比如:图片_800x800_不带折扣信息 VS 图片_1200x1200_带折扣信息 诸如此类的命名。
一旦广告投放顺利,并且数据更新完毕,拥有足够的样本数据,我们开始对不同素材效果进行横向分析,
切换到广告组,创建报告,
这个时候,各素材下的效果指标数据在报告中,横向一目了然,
以上就是对素材效果进行评估的横向分析对比法广告投放思路。